窦娥冤教案合集5篇

乐进修 人气:1.94W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窦娥冤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窦娥冤教案合集5篇

窦娥冤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了解我国古代戏剧戏曲的文学常识并掌握一些古代白话的意义;

2、 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3、 鉴赏品味关汉卿本色的戏曲语言;

4、 鉴赏夸张和想象的浪漫主义手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中国古代戏剧的常识,完成目标1;把握剧情,初步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中国传统戏剧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

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故称“戏曲”。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后面单列重点介绍。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窦娥冤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⒈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⒉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⒊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⒈元杂剧简介

⒉关汉卿简介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 郑光祖 白朴 马致远

⒊《窦娥冤》剧情简介

三、整体感知

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

⑴把你认为疑难的问题找出来,讨论交流。

⑵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

四、讨论交流

⒈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⒉自由发言: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

示例:

(一)强烈的反抗精神

⑴指天斥地

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好歹,怕硬欺软,错堪贤愚。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⑵三桩誓愿

临刑时的三桩誓愿,尤其是第三桩誓愿,窦娥把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这是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恨和坚决抗争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这里,是全剧的高潮,也是窦娥形象塑造的最成功的一笔,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完美的体现。这样,一个勤劳、正直、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形象就丰满、鲜明地站在我们面前了。

(二)淳朴善良的性格

诀别婆婆:走后街→说真相→立遗嘱→劝婆婆

窦娥这善良、美好的心灵更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也就更深入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现实的残酷。

⒊谈谈关汉卿的语言风格

明确:

①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

②说白,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

③曲白配合相得益彰。

王国维评:“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元人第一。”

五、探究阅读

⒈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最后发下三大誓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⒉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理由如下:

①“血溅白练”――是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并用“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两个典故说明她死得冤枉、悲凄。

②“六月飞雪”――表明她的清白,并用“六月飞霜”这个典故表现她的冤情深重,足以动天。

③“亢旱三年”――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而是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东海孝妇”这一典故的运用,更加强化了她的斗争性。

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可颠倒。

⒊这三桩誓愿有两桩即时应验,还有一桩在第四折中也得到验证。现实中这本来不可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均是无法实现的。而在作者笔下,竟然都得到验证。正是作者浪漫主义的描写,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也正是本剧最成功的一处,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六、主题探讨

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明确:“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法制黑暗,官吏昏聩

七、课文总结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也是一位熟悉民间疾苦的艺术家,他用本色又当行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善良、勤劳而又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深刻地揭露了时代的黑暗、社会的腐败,并且为世界文学画廊增添了一个永不磨灭的形象,《窦娥冤》的确不愧为元曲之首。

窦娥冤教案 篇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高中二年级语文《窦娥冤》 教学设计示例(一)。

2.了解全剧剧情,了解课文节选部分在全剧中的重要地位。

(二)能力训练点

1.分析剧作主人公窦娥的艺术形象。

2.以《滚绣球》《耍孩儿》等曲子的曲词为重点,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

3.鉴赏剧中“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了解超越现实的夸张和想象对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和体现剧作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作用。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元代的社会现实,认识剧作抨击社会的反封建主题。

(四)美育渗透点

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二、学法引导

1.抓住戏剧冲突,理清情节结构,总体上把握剧本内容。

2.反复诵读[滚绣球],了解窦娥指斥的对象和她表达的感情,从中可以分析出,这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集中表现。诵读第二部分中的[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几曲,了解窦娥性格的另一面——善良。诵读第三部分的'[耍孩儿]、[二煞]、[一煞],进一步了解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

3.诵读典型片断,鉴赏语言特色,如婆媳诀别时的对话,凝练而又不失准确。又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诵读三个场面的主要曲词,比较分析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语言色彩和节奏的不同:第一场,指天斥地,语言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第二场,与婆婆诀别,哀婉凄惨、徐缓低回;第三场,发下三桩誓愿,感情如火、慷慨激昂。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并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

加强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全剧剧情,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形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精读曲词,借助课堂讨论,使学生认识剧中安排“三桩誓愿”超现实情节的作用,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要求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阅读读本《元曲和明清传奇》一文的相关部分,了解杂剧的基本常识,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高中二年级语文《窦娥冤》 教学设计示例(一)》。以曲词为主,诵读课文;借助课文题解,了解全剧剧情。有条件的,可进而引导学生阅读剧本全文及关于关汉卿的戏剧评论。

2.第一课时,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以便更好地投入情境,体味作品。而后,要求学生独立分析课文节选部分的基本情节,列出简要提纲。

3.第二课时,要求学生反复吟诵关键曲词,体会剧作语言和艺术构思的特色,进而通过课堂讨论,归纳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分析剧中超现实情节的作用。

4.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关汉卿》和《窦娥冤》。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借助分角色朗读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节选部分的剧情发展脉络,并初步把握主人公窦娥的基本性格。

(二)整体感知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语文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窦娥冤》历来被列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剧作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窦娥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还为窦娥设计了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与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达到“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关汉卿(约1210—约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元代都城,故址在今北京城区北部及其附近)人;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经把自己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烂,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的疾苦,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经常出入于歌楼、戏场之中,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他熟悉人民的语言和民间的艺术形式,音乐和戏曲方面的造诣很深,成了元代最多产的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60多部剧本,现存的有18部,其中《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蝴蝶梦》《单刀会》等都是十分著名的。

《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2.指名提问,要求学生简要说明元杂剧的主要体式特点(参看《语文读本》)。

3.指名提问,要求学生复述《窦娥冤》全剧剧情(参看课文题解)。

4.分配角色,由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只读曲词与念白,科介从略)。

5.问题讨论:

(1)试分析剧情的发展过程,将课文划分为三个层次,并归纳各层大意。

第一层:开头至[滚绣球]曲末“……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诉说冤屈,指斥天地的不公。

第二层:“(刽子云)快行动些”至[鲍老儿]曲末“……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请求绕道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被押赴法场而伤心;与婆婆见面后,诉说冤屈

窦娥冤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明白如话的说白、凝练而富有节奏的唱词,理解窦娥这个艺术形象的人性之美。

过程与方法:品味精彩唱段、分角色朗读、改写、利用多媒体设备,直接欣赏戏曲片断,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品味精彩而富有表现力的戏剧语言,感受窦娥形象,体会窦娥悲愤至极的情感、以及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难点:怎样看待“三桩誓愿”实现这一超现实情节以及造成窦娥悲剧的根源。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戏剧是一种运用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种艺术手段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生活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一提到戏剧,我们自然会想到一连串的名字,如著名的戏剧作家莎士比亚,他的著名代表作《哈姆雷特》。其实在我们祖国的艺术宝库中,戏剧一直是一朵绚丽的奇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把书翻到84页。

二:熟悉文本

根据课文节选的故事情节,课文讲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

提示:(板书)

1【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愤怒控诉

2【倘秀才】—【鲍老儿】四个曲牌:婆媳诀别

3【耍孩儿】—【煞尾】:三桩誓愿(窦娥在刑场上发下三大誓愿)

注:几煞的顺序倒过来,不是一煞、二煞、煞尾,而是倒过来的:二煞、一煞、、煞尾

预设:生1:窦娥谴责天地鬼神——途中与婆婆诀别——窦娥在刑场立下三桩誓愿

三:品读赏析【端正好】【滚绣球】二曲

学生朱懿玲朗读第一则【端正好】;老师板书:赴刑

1:第一只曲子唱给谁听的呢?天地(板书)

2:天地难道听得懂吗?天若有情天亦老,天怎么会有情呢?天地如何听得懂呢?这里是不是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天地呢?难道指上天和我们脚下所踏的土地吗?

生:不是

3:那肯定有其他含义,这里的天地代表什么?

当时的法律——法律操控在谁的手中?

——最高统治者或统治阶级。天地所代表的是当时的统治阶级(秩序)(板书)

4:过去的皇帝贵为九五之尊,但谦虚的说我是天地的儿子,天子,而窦娥所要批评、责骂的是天地,是对整个统治秩序的怀疑、否定和批评。

5:你们能不能在滚绣球中找出几个最有代表性的字词,读出来,可以看出窦娥的什么感情?,

“没来由“——无缘无故;不提防(防不甚防),可见窦娥是无辜,是冤枉的。

“叫声屈动地惊天”—表明冤屈之深;生埋怨(生生地埋怨),所以窦娥临刑前不禁要对天地生埋怨。

两个同学合作朗读第二则【滚绣球】(杨喆+罗可心)

1:滚绣球赏析:滚绣球中哪几个句子最有代表性?抒发了窦娥怎样的感情?

①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混淆黑白)

②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手推船!(揭示本质)层层推进

③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彻底否定)

2:注:盗是什么?——反抗统治者的首领,农民起义的领袖,是英雄,但由于作者思想的局限性,把他看成坏人。颜渊何许人也?孔子最得意的门生、贤人,这里泛指好人。

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混淆了好人和坏人,黑的和白的颠倒了,指出了天地的混淆黑白。这是天地偶然间的错误吗?哪里看得出来?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朗读)——这是铸成大错的真正(本质)原因,这不是偶然的。

3:第三个句子“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配不配做天地,这是对天地彻彻底底的否定。(板书)这三个句子是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

不是,是层层递进,逐层加深的。

4:滚绣球的曲子到这里完了吗?对照原文,还漏了一句话“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这就是一个弱女子在残暴的社会秩序下最终的结局。

我们发现关汉卿非常高明,对人物的情感处理呈曲线,三个句子逐渐加深,达到顶峰后又一下子跌入谷底,这就是感情抒发上的一种曲折层进。

小结:这是第一个场景在赴刑过程中通过对以天地为代表的统治秩序的责骂来进行彻底的否定。

四:赏析【倘秀才】—【鲍老儿】四个曲牌第二个场景:诀别(板书)

1:窦娥在与婆婆诀别的时候有没有心愿,心愿是什么?这心愿看出了什么?

两个心愿:(板书)有哪两个心愿?

2: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为什么不走前街走后街?

怕前街里被婆婆看到,伤心,这表现了她性格中善良的本性。

3:临行前对婆婆的叮嘱。

预习作业交流:把【叨叨令】道白最后三行和【快活三】【耍孩儿】改编成自己的语言,尽量符合窦娥临别时的口吻

完全改成自己的语言

嘱咐婆婆:“将碗凉浆”“烈些纸钱”“不要啼啼哭哭”

4:遇到传统时节将碗凉浆祭奠我,烧点纸钱给我,这些要求高不高?

不高。要知道窦娥为谁而死?婆婆——但她提的要求微乎其微。

5:这两个心愿看出了窦娥的什么?

善良、孝顺和富有自我牺牲精神

6:作者一再刻画窦娥的心地善良有什么用意?

越写出窦娥的善良、孝顺越能够反衬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凶残。(反衬)板书

五:赏析【耍孩儿】—【煞尾】第三个场景:立下三桩誓愿

1:窦娥立下哪三桩誓愿?

生: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2:能不能找出每桩誓愿运用了哪些典故?

血溅白练: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六月飞雪:六月飞雪因邹衍,

东海曾经孝妇冤

3:这三桩誓愿分别表现了什么?

1):血溅白练——为什么要血溅白练?

窦娥是冤枉的,要一领净席,又要丈二白练,让我的鲜血半星都不洒在红尘中,以示自己的清白。

2):六月飞雪表现了什么?——既遮住把尸骸遮住了,又揭示自己的清白,同时又表现冤屈程度之深,别忘了剧本题目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3):亢旱三年表现了什么?——不仅表现自己冤,而且要惩罚黑暗的社会,惩罚凶残的统治阶级的=

4:这三桩誓愿的顺序是什么关系?

也是层层推进的,层层深入地,欣赏三桩誓愿的戏曲片断,感受窦娥的一腔反抗精神。

5:六月真的会飞雪吗?血真的会溅在白练上吗?

肯定不会,这种手法不是真实地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这是什么手法?

浪漫主义的手法,夸张、大胆地想象

6:为什么要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为什么关汉卿使原本不能实现的三桩誓愿都一一兑现,这里有怎样的含义?(讨论)

生:使戏剧更有传奇色彩,这种结局在当时实现是很难做到的,只有通常过天地,所以作者只有通过浪漫手法使冤屈得到伸张正义。

插入:从这一结尾的安排中,看出关汉卿对窦娥有一种怎样的情感?(两个效果)

1:深深的同情

2:这不是一种讽刺吗?这个社会还有王法吗?没有。冤屈只能通过什么来使它伸张正义?只能通过浪漫、想象、天地来实现,这对整个封建统治秩序是一种辛辣的讽刺。

7:在你读过的艺术作品中用浪漫主义手法来结尾的还有什么?

《孔雀东南飞》中“化鸟”,《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化蝶,生不能结合,死后变为在自然中翩翩起舞的自由的蝴蝶,既是对他们的同情,也是对这种追求精神的赞美和肯定。

共同之处:作品通过想象、夸张,以超现实的情节,让美好的愿望在作品中得以实现,以寄寓作者的爱憎,反映人民的情绪和理想。结合作品内容来看,这种写法表现了作品揭露社会矛盾的深刻性和解决社会矛盾的理想化。

六:课堂拓展

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的生活着。

其实有很多好事者对《窦娥冤》进行改编,看一下剧作家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父女重相会。”

问:皆大欢喜,破镜重圆,多好啊?真的很好吗?你觉得和原来剧本有何差距?

生:没有对统治阶级的惩罚,也没有对封建统治秩序的嘲讽,反而削弱了剧本的表现力量(批判力量)

插入著名学者余秋雨在《废墟》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话:中国的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是最怕看悲剧的,他们总希望看到一个大团圆。其实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便没有崇高。说得多好啊

总结:我们不能不佩服关汉卿,是他塑造了不朽的文学形象窦娥,一个至刚、至善、至美的人,是他让人们在虚幻的世界中看到了黑暗社会的一线光明,这就是《窦娥冤》恒久的艺术魅力。

七:作业:熟读课文,思考本课语言特点?

板书设计:

窦娥冤

赴刑天地(统治秩序)彻底否定

诀别两个心愿反衬

立誓三桩誓愿反抗精神

窦娥冤教案 篇5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

二、重点难点

1.品味戏曲的语言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三、预习点拨

1.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2.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

第一课时

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一、知识储备

1.关汉卿,号 , 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代表作品有 、 、 、 等。《窦娥冤》全名 ,共 ,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关汉卿的 和王实甫的 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元曲四大家为“关”“马”“郑”“白”。其代表作是关汉卿的 ,马致远的

,白朴的 ,郑光祖的 。

3.元杂剧:元代形成的一种把 、 、 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剧本结构一般分为 ,有的还加一个 ,剧本由 、 、 三部分组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 或 一人独唱至终。

4.正音

刽子手( )、亲眷( )、嗟怨( )、杳无音信( )、前合后偃( )、

尸骸( )、冤枉( )、荒阡( )、亢旱( )、鲍老儿( )、瀽( )、

5.课文出现 个曲牌,都属于 宫调。

二、理清结构(本折戏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三、问题探究

研读第一层

1.【端正好】曲子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滚绣球】曲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3.【滚绣球】这支曲子又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研读第二层

1.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又反映了她性格的另一面,是什么?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

2.试分析窦娥与婆婆的一段对白,体会关剧的语言艺术。

3.讨论: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不替婆婆认罪,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课外延伸:把讨论内容写成一段小文字,阐明自己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研读第三层

1.窦娥临刑时发出了哪三桩誓愿?为什么要发这三桩誓愿?

2.这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性格?

3.作者设计三桩誓愿,并写两桩誓愿当场应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起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二、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除了《窦娥冤》,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作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比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游记》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文学作品中会这样安排呢?(提示:可从作家、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社会现实等角度考虑)

三.趣味探究

窦娥与哈姆雷特

关汉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在世界文学史中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因此关、莎二人的戏剧作品常被用于比较研究。窦娥与哈姆雷特,这两个著名的悲剧形象分别诞生于13世纪的中国和17世纪初的欧洲,在反封建的斗争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但二者又有很大不同。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雷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的父亲。奸王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哈姆雷特的主要对手是克劳迪斯,克劳迪斯身上集中了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恶德。从这一点看,窦娥与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都在社会。

但窦娥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不能选择,哈姆雷特则不同。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因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而迟迟不能采取积极行动,最后只能凭一时冲动,抱着宿命论观点行动起来,以至于最终和所爱的、所恨的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不仅仅在社会,还在人性本身。

课外延伸:通过这段文字的阅读,或许会使你对刚才讨论的问题的理解有了很大启发,那么,把你自己的想法和刚才各组讨论的结果求同存异进行归纳整理,写成一篇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