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学语文课文教案范文九篇

乐进修 人气:9.74K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课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小学语文课文教案范文九篇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吃过什么水果?学生说自己吃过的水果。龙眼和山里红也是两种水果,谁能介绍一下这两种水果的样子。学生介绍搜集的资料和图片,认识龙眼和山里红。

2、这两种水果之间还发生了一段令人深思的小故事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好,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

板书课题:说话算数,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利用生字条,把课文读通顺。

2、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3、不组合作学习生字。

4、老师用词语卡片,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5、老师检查生字。

6、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准字音,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体验感情。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感受,可以边读边画出来。

2、学生汇报画出来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

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如:。

(1)指导学生抓住“微微泛红”“忸怩不安”“低声说”“我说话不算数”来体会圆圆心情的变化,通过朗读来表现她的后悔,为自己的不守信而羞愧的沉重心情和后来她坚定的态度。

(2)抓住重点句子:“我不好,我说话不算数”“圆圆羞愧极了,脸蛋真像山里红一样红了”“两个好朋友用小手指拉了钩”“我说话也要算数的”让学生体会圆圆真的是一个不守信的孩子吗?想象一下圆圆当时会怎么想?

通过读课文可以发现,圆圆把说话算数还是不算数看得极为重要,可见圆圆还是一个好孩子。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1、想象一下10月份到了,北京的山里红熟了,圆圆给表哥寄山里红时,她会在给表哥的信里写些什么?

2、学习了这篇课文同,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今后你会怎么做?

小结:圆圆的表哥能说到做到,是个讲信用的好孩子。圆圆把说话算数还是不算数看得极为重要,从这里说明圆圆也是一个好孩子。老师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也一定会是一个讲信用,说话算数的人。

五、作业。

1、课下把课文编成课本剧。

2、你以前有没有做过这样说话不算数的事?能把它写在日记里吗?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20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听录音,找生字。

2、交流:

tan

chang

pian

zhang

tu

du

3、读。

4、自己选12个记一记。

5、交流。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读,思考:滕王阁在哪儿?王勃怎么会被邀请参加宴会的?

2、指名读。

3、交流问题。

板书:才气

4、质疑

四、写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制订学习目标。

1、质疑。

2、板书:有才气

出示:

wu

落霞与孤鹜齐飞,

gong

秋水共长天一色。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一)情境创设,重点突破。

1、自读,找出落色的意思。

2、(图、文出示)远处,天连着水轻轻地飘荡。

gong

3、指导朗读,学习生字:共

4、这幅图上表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美吗?(出示:秋景、迷人)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第二自然段。

1、回味诗句。(读)

2、王勃怎么写出的?自读第2段,指读第4段。

[出示词语:胸有成笔、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动作)]

学习生字:绝

3、引出第5自然段。

理解:千古传诵

三、写生字。

共、绝

第三课时

一、背诵三、四段。

二、练习。

1、抄写词语。

2、完成《练习册》P50页。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雨声录音。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雨声想象,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访问了山里的朋友,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今天,我将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自然朋友。他是谁呢,咱们一起听一听吧。(播放雨声)你们听到了什么?说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自古以来,雨就在文人笔下展现了多彩的形象:渭城朝雨巴山夜雨斜风细雨,还有沾衣欲湿杏花雨清明时节纷纷雨。雨不仅润泽万物,更是丰姿绰约,带给人们无穷的想象。下面,就让我们随着课文,去欣赏、体会一场山雨的魅力。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2、交流: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雨起、雨中、雨后。)

三、重点朗读,感悟特点

1、学习雨起,感知悄悄:

⑴ 看,山雨来了。请有感情地读读第一自然段,山雨初来乍到时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⑵ 练习说话,朗读品评。

2、学习雨中,感悟神奇:

⑴ 那课文中的山雨又是怎样的一番韵味呢?拿起书,轻声地读,体会山林中飘飘洒洒的山雨带给你的感觉。

⑵ 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又了山雨的神奇、韵味?细读课文,找到那些令你深有感触的话语,将它们划下来。

⑶ 有侧重地交流、品析、朗读: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体会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的意味:这里连用两个由远而近,后面还用了省略号,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带着体会朗读。在自由读的基础上指名读,并点拔,然后集体有感情地朗读。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读一读这话,感受感受:山雨神奇在什么地方?雨丝是飘飘洒洒的,还会是怎样的?请换一个叠词来说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用心灵去感受。带着遐想朗读。

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

自由读,感受雨中的绿。讨论:如何理解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句话。

3、学习雨后,感受韵律:

⑴ 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同桌交流感受。

⑵ 汇报交流,自主朗读。教师适时点拨。

四、通读全文,积累背诵

1、分小组轮读整篇课文,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2、自由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五、作业设计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观察练笔:雨。

【板书设计】

山雨

雨起:悄悄

雨声

雨中:神奇

颜色

雨后:余韵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4

一、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后弈射日》)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故事吗?谁来说说。

天上的太阳到底能不能被射来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写《太阳》的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小组接读课文,学习生字,交流读懂了什么。

3、 汇报。

三、精读课文,感悟特点

1、 读读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在描写太阳特点的部分中,你认为哪些句子用得好?

2、在你读出的这些句子中,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体会列数字、举列子等说明方法)

3、用你的朗读来再现一下太阳的特点吧!

四、指导写字

1、 出示“差、抵、氏、庄、稼、繁、殖”,认读。

2、 看看这些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4、 互相评价。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融、泞、迈、虔、佑”5个生字。理解并积累6个词语:“衣衫、融雪、泥泞、虔诚、关照、保佑”。并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知道诗歌写的是一个小伙子帮助“别人的妈妈”过马路的事,学习他关心老人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韵律以及诗歌表达的感情。

2、通过读文,感受到本课前面一长段对于老奶奶的描写,以及当时的情况描写是为了衬托出了那位青年的爱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当你们走在路上的时候,有没有帮助过不认识的人?

2、交流。

3、揭示课题:17 别人的妈妈(齐读)

过渡语:课文讲的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却写得感动至人,我们一起去品味一番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字词,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并在小组内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交流。

2、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分节读课文

(2)出示词语:

衣衫融雪泥泞虔诚关照保佑迟疑小心翼翼

注意:融(翘舌音)、泞(后鼻音)、虔(第二声)、积累“虎字头”的字(虎、虚、虑……)、用合适的方法理解词语。

三、赏读课文,品味真情

1、默读课文1~3节,说说当时老妇人的处境怎样?

(1)出示1~3节

(2)指导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预设:

①老妇人遇到的困难:老妇人年纪大行走不便、马路泥泞、行人拥挤、车辆穿梭等。

②读句子:

今日的融雪弄得满街泥泞,老妇人的脚步迟疑又停顿。

她站在十字街头迈不开步,拥挤的行人中她没人照顾。

(3)出示填空:

一位()的老妇人,独自走在()的街上,当时(),使她感到非常(),她心想:()。

2、老妇人正是这么想的,所以她露出了“求助的目光”,可是马路上人们的表现是怎么的呢?

(1)朗读4~6节

人们来来往往穿过她身旁,没有人注意她求助的目光。

街那头传过来叫声笑声,学校里刚响过放学铃声。

孩子们欢跳着擦过老妇,一个个喊叫着没人停步。

(2)出示:

马路上,大人们,孩子们。

(3)说说你对马路上的大人或小孩的评价。

(4)指导朗读。

3、就在老妇人迟疑无助的时候,人海里冒出个青年。

(1)默读7~11节,找出青年人帮助老妇人的相关动词:冒、走、牵、扶、穿等,重点体会“冒”。

(2)谈谈读了这几节后的感受。

(3)隐去句中的动词,试着说一说:

终于,人海里()出个青年,他快步()到老妇人身边。

他()着她的手细声说道:“大妈,我扶您穿过街道。”

小伙子()着脚步不稳的老妇,小心翼翼地()过马路。

(4)指导朗读:

我们已经学过多首叙事诗了,诗歌要读出韵律,读出节奏。老师以第8节为例,遇到斜线要停顿。

出示:

他/牵着她的手/细声说道:

“大妈,/我扶您/穿过街道。”

学生试读、齐读。

(5)从青年人和他朋友之间的对话总,你感受到什么?

4、最后两节是什么意思?

(1)男女生对读、齐读。

(2)理解“虔诚、保佑”

“虔诚”常形容态度恭敬而有诚意。“保佑”指迷信人称神力保护和帮助,课文中是老妇人对帮助她的小伙子的美好愿望。

(3)说一说老妇人对帮助她的小伙子的美好愿望是什么?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结:小伙子扶“别人的妈妈”过马路,他对老人的关爱也得到了老人的感谢。

四、总结全文,拓展学习

1、总结课文的写法特点:

课文是一首外国叙事诗歌,诗歌的形式不常见,每两行成一节,节内句子基本押韵。

2、从诗歌中找一找句末押韵的字。

3、把诗歌改成课本剧。

小组合作,编演课本剧《别人的妈妈》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6

《珍珠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精心撰写的优美散文。这篇散文描写了人鸟相亲的动人历程,揭示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道理,情文并茂,寓理于事。我班的孩子比较喜欢动物,对动物有爱心,所以我选择这篇课文进行教学。从上课的情况看,我的教学有以下亮点:

一、创设情境,注重激发学生情感。开课伊始,优美的钢琴曲在学生的耳畔萦绕,各种美丽的鸟儿图片一张张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姿态万千的鸟儿,清新、幽静的大自然,融合在一起,让人看了有种和谐的感觉。这不仅触发了学生心底深处的感情,也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巧妙地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重视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而实施探究性、创造性阅读,关键在于我们要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方能引导他们去搭建自主探究和发现的平台。设计这堂课时,我没从头开始,而是叫学生找找“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由此引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中心。指导学生读这句后,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针对这句话提出问题。学生毫不犹豫地道出了自己心中的疑团:“作者是如何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谁信赖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将四个有价值的问题板书在了黑板上,接着抓住第一个问题:“作者是怎样照顾和呵护珍珠鸟的?”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词、字探究。问题是孩子们自己提出来的,所以无论是自学,还是小组合作学习,他们都非常的投入,交流时也妙语连珠。

三、结合学生的感悟,随机指导朗读。在交流“作者是怎样照顾和呵护珍珠鸟”时,有一个学生谈到作者称呼珍珠鸟为“小家伙”,突出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还结合父母平时称他为“小家伙”进一步说明。我觉得他体会得很独特,随机让学生找到出现了“小家伙”这个词的句子,自己反复朗读体会。学生自由读完后,我又指名读、部分读、齐读,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深深的爱。

四、对教材的合理拓展,为课堂增添了精彩。教学快结束时,我设计了两个很有创意的环节:一是“给文中插图起名”。在学生读完第13自然段后,我出示书中的插图,并深情地配上话语:“在作者眼里,珍珠鸟太可爱了。小鸟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呀!你能试着这幅图起个名字吗?请写在插图的旁边。”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扩散思维,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概括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起的名字五花八门:“爱”、“信赖”、“特殊的父子”、“温馨的一家人”……二是“自行编写信赖格言”。这一环节的精心设计,从学生的精彩发言(如,“信赖是阶梯,让我们走向成功”、“信赖是一双紧握的手,我给你力量,你给我力量”、“信赖是一座彩虹,让我们心相连”……)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学生在编写格言的时候,对自身健康品质的形成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当然,教学中我也觉得有遗憾,最主要的是朗读指导还少了些。这也是阅读课文一直困惑我的一个问题。我们的阅读课文篇幅比较长,但要求一节课完成,容量可想而之,因此,很多时候是匆匆而过。在以后的阅读课文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如果各位同仁有好的建议请赐教。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7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本课思想内容有以下两个重点:

一是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除了题目,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但穷人穷到什么地步,我们却能从文中感受得十分真切。桑娜的丈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竟然冒着危险出海打鱼,清早出去,深夜未归;桑娜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艰难。再看西蒙一家,丈夫已死了,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地病死在稻草铺的床上。屋里又潮湿又阴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这些描述饱含作者的感情,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二是赞颂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课文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收养孤儿,本来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养孤儿这件事安排在一个孩子多、生活已经十分艰难的穷人桑娜家里,这就感人至深了。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的复杂心理活动。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然而最后桑娜夫妇还是做出了收养孤儿的决定。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时,没有拔高人物,而是植根于现实的土壤,真实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桑娜夫妇没有说一句豪言壮语,然而他们那颗善良、淳朴的美好心灵,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与西蒙两家的贫穷──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是沙俄时期俄国渔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就是在这样贫穷的情况下,桑娜与渔夫做出了令人难以相信的举动:在自己五个孩子的基础上,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的事例,讴歌了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有力地抨击了当时上流社会的.堕落与腐化。

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关于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桑娜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的穷苦劳动妇女的形象。渔夫与桑娜的对话,个性鲜明,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物的真情实感。渔夫的话显示出他爽直、乐于助人的品质。而桑娜则小心应对,说话断断续续,表明了她紧张、不安的内心,反映出她热爱丈夫、同情西蒙的善良品质。

课文段落分明,结构独具匠心。全文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围绕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这件事,前后设置了两个悬念:渔夫是否平安回家?渔夫回家后能否同意收养孩子。两个悬念交替展开,逐步消除,从而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这样处理,使得全文波澜迭起,扣人心弦,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二是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样做是指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把他们扶养成人。桑娜探望西蒙,意外地发现西蒙已经病故,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面对西蒙的悲惨遭遇,桑娜本能地把两个孤儿抱回了自己的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与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②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忐忑是指心神不定。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桑娜抱回孤儿后,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想想生死未卜的丈夫,她紧张、担忧,她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她担心丈夫突然回来,不知道怎么告诉丈夫自己把孤儿抱回家的事。但是她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课文真实地展现了桑娜此时的心理活动。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读者能充分感受到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压力,感受到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的心灵。激起读者对桑娜今后命运的关心。

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

③桑娜沉默了。

沉默是不做声的意思。桑娜与渔夫对话时先后两次沉默。第一次是桑娜与渔夫同时沉默。渔夫回家了,渔网也撕破了,面对刚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丈夫,桑娜不知道如何告诉丈夫收养孤儿的事,所以选择了沉默。而渔夫还沉浸在与海浪搏斗的恐怖中,心里尚存余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不说话了。第二次是桑娜把西蒙死去的消息告诉了丈夫,她在等待丈夫的决定,所以又沉默了。桑娜的两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善良的心地。

④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熬,是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的意思。说明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怕孩子醒来受惊,催促桑娜去抱孩子。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⑤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文章的悬念终于消除,读者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丈夫的理解,使桑娜沉浸在激动、兴奋和快慰中。这一动不动的动作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她当时的心情,收到了似平静又不平静的效果,读来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2)对词语的理解。

呼啸:文中形容海风发出高而长的声音,说明寒风猛烈。

抱怨:埋怨。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结果。受:承受。

魁梧:(身体)强壮高大。

倒霉:遇事不利;遭遇不好。

忧虑:忧愁担心。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本课前,教师要进行朗读备课。朗读时要注意:描述性的句段,如,课文开头对天气的描述,要读得低沉而缓慢。人物的心理和对话,要体现人物的性格和不同场合的心情。如,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有害怕,也有自责,更有决断。又如,渔夫回来后,桑娜与渔夫的对话,桑娜开始是提心吊胆地回答丈夫的话,接着是强作镇定地叙述西蒙家的事,最后是如释重负地告诉丈夫孤儿已经抱过来;而渔夫,先是对天气的后怕,接着对西蒙去世感到震惊,最后是在担忧中做出收养决定。朗读时要注意有感情地读出来。

2.学习本文,重点是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教学时可参考如下思路:

(1)读题激疑,读通课文。开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如,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课文是否只写了穷人的穷?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学生字新词,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本文篇幅较长,有的语段也比较难读。如,第九自然段桑娜的心理活动。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哪些语段比较难读,然后安排时间让学生自由练习,最后指名朗读语段,帮助学生读通课文。如果学生还不能读通顺,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范读。

(2)概括课文内容,整体把握课文。学生读通课文后,可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由于课文篇幅长,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时不容易一下子说清楚,应当允许学生逐步把事情说清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全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课文第1~2自然段,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守候在小屋里,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回家。第二部分:课文第3~11自然段,讲桑娜出门探望丈夫的渔船,结果走进了西蒙家,意外地发现西蒙已经病故,她把西蒙留下的两个孤儿抱回家,然后忐忑不安地继续等待丈夫。第三部分:课文第12~27自然段,讲渔夫回家,得悉西蒙死去,主动提出收养孤儿,夫妻俩的想法不谋而合。理解桑娜夫妻决定收养孤儿的艰难。

(3)深层研读,感受人物品质。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句子,体会穷人的高尚品质。教学时要注意抓住桑娜抱孤儿回家后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桑娜与渔夫的对话这些内容组织学生深入研读。桑娜抱孤儿

孤儿回家部分,重点研究“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联系上下文了解“这样做”的意义,从这种矛盾的心理中,体会桑娜的善良品质。理解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朗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组织交流: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为什么会想到这些?通过讨论明确: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同时明确: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接着让学生再读读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了解省略号的作用。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会桑娜的崇高品质。桑娜与渔夫的对话部分,要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两处“沉默”的不同含义。通过朗读,读出两人不同的性格。

在研读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感情朗读。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与她和丈夫的对话是朗读的重点。教师可先让学生根据标点符号的提示,自己试试怎么读才能读好,再把自己的体会和大家交流,然后反复朗读,读出人物的真情,最后让学生汇报朗读。朗读的形式力求多样,必要时教师要发挥范读的作用。

3、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天气描写,也有桑娜与西蒙两家情景描写。这些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出桑娜与渔夫的美好品质。教学时应当结合对收养孤儿这件事的理解进行。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找出有关环境描写的语句,思考“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与渔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让学生畅所欲言。最后让学生把描写环境的句子摘抄下来,进行积累。

4、课后小练笔:续写《穷人》:

桑娜告诉丈夫自己已经把孩子抱回家后,课文就戛然而止了。孩子的命运会怎么样呢?桑娜与渔夫又会带领孩子怎样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这些问题牵动着学生的心。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续写时要把握故事情节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无论最后发展成什么样子,主线不能变,人物的思想品质不能发生本质的变化。接着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必要时可以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把想象的故事写下来。最后,组织学生交流。如,通过开小小故事会、在宣传栏出专辑、排课本剧等形式,让学生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5、课文多处运用了省略号,主要作用有:

⑴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如,“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⑵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如,“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⑶表示语意的跳跃。如,“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⑷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如,“我嘛……缝缝补补……”这些用法,都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相机渗透。

6、生字、新词一般以学生自学为主:

教师可提醒学生读准“怨、掀、虑”的读音。“作”是多音字,在“自作自受”中读“zuò”。字形上引导学生区别:“怨”与“祭”的上半部的不同。“魁”是半包围结构,“斗”字要写在竖弯钩里面。

7、教师可结合对桑娜与西蒙两家贫穷生活的理解,向学生介绍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情况。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描写了家乡山林中一眼美丽的清泉,写出了泉水的深和绿及冒不完的水泡。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观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热爱的感情。

课文是按珍珠泉的所在位置,潭水的四周和泉水涌动的特点,以及”我”对家乡泉水喜爱的顺序写的。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二自然段——第五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课文开始交待珍珠泉的位置。第二自然段描写泉水四周的景物,由石头镶嵌,青苔、绿草、野花环绕,就像一个大花环。泉水色绿且深,清可见底。第三自然段讲从潭底冒出的水泡,在阳光下呈现一串串多彩的珍珠。第四、五自然段讲这就是自己家乡的珍珠泉,表达了家乡孩子对珍珠泉的喜爱之情。本课表达上的特点是抓住有特点的景物,描写细腻生动,用词优美。同时对家乡的感情充溢其间,富于感染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感悟读、做句子卡片等方法体会抓特点表述景物的方法,同时积累课文优美语言。

3.读中欣赏、感悟珍珠泉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及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珍珠泉的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抓特点表述景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基本操作程序 教学调整

一、揭题导入:

师板书课题:珍珠泉

师: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课文,我们感受到了燕子的可爱,

荷花的美好,知道了不同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作者用手中的妙笔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大自然的美好景物,那么珍珠泉又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好好地去领略一番吧,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生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解决不懂的字词)

2.梳通文脉

⑴整体感知课文的写作顺序

⑵重点了解课文写珍珠泉的是哪几个自然段?(课文2.3.4自然段)指说这3个自然段依次介绍的内容。(师随机板书)

三、咀嚼珍珠泉的水泡,感受水泡的特点

⑴师:读了课文,令你感受最深的是珍珠泉的什么呢?(指说)

(重点品读第三自然段,感受珍珠泉水泡的可爱、活泼)

⑵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划出写水泡最有趣的是句子。

⑶交流:

出示: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

师:喜欢吗?你最喜欢它哪一点(引导学生抓住 “小、越升越高、越来越大”这几个词感受水泡的变化。)

师:原来水泡还是在变化的呢?真有趣!

⑷师顺势引导学生从”摇晃、绽开、扑哧一笑”这几个词语中感受水泡的可爱、有趣、调皮……

师:这些小水泡就像我们小朋友一样可爱,作者是把它们当作人来写了。小水泡多么活泼啊,你仿佛看到它们在干什么呢?(指说)这么活泼、可爱的小水泡就要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作者可真有点舍不得啊,谁能通过朗读把可爱的小水泡留在我们的教室里呢?(指读)

齐读:可爱的小水泡们,一起读。

⑸作者不仅看到了水泡的样子,还听到了水泡的声音呢。课文中表示水泡声音的词是哪个?(一嘟噜一嘟噜)谁能把好听的声音带给大家?(指读 “一嘟噜一嘟噜”)现在你能把这个句子来读好吗?(指读)

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

⑹师:小水泡的声音好听,样子好看,把这么可爱的小水泡送给你的同桌吧,把这两个句子读给同桌听。(同桌读)

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

⑺师:小水泡不但在变化,而且在阳光的照射下,还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呢。找到写水泡颜色的句子,读读。

出示:

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头上。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9

一、 导入

1. 今天,和孙老师一起来的还有四位客人,你们看到了吗?

2. [显示作家图象]瞧,这位是戴眼镜的伯伯,他是谁?板书:作家

3. 还有三位,两个大的在笼子里,[显示珍珠鸟图]一个小的在他的肩膀上。他们是谁呀?板书:珍珠鸟

二、 看图,揭示中心,引导质疑。

1. 看,作家在注视着珍珠鸟,他用什么样的目光注视着珍珠鸟?板书:喜爱

2. 珍珠鸟在干什么?能说得更好吗?可见珍珠鸟对作者怎么样?板书:信赖

3.齐读板书。

4.你有什么疑问吗?

5.归纳出示:珍珠鸟为什么惹作家喜爱?

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作家的?

6.齐读问题。

三、 自读课文,初步解疑。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你喜欢放声读也行,默读也行,找到你认为能回答这两个问题的材料就把它划下来,读读体会体会。

四、 合作学习,进一步解疑。

1. 师:同学们的学习有收获吗?好,下面请你们找个好朋友,交换自己的学习成果。

2. 示学习方法:1、读句子 2、谈感受 3、读出感受

教师巡视指导

五、 集体交流

交流学习成果。教师启发学生先概括地说说珍珠鸟的特点,相机归纳为两个方面。

1. 板书:样子可爱

多请几位学生读,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

2. 板书:活泼机灵

要求在谈了自己的感受后还要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六、 借助表演,重点体会珍珠鸟与作家的信赖是如何一步步建立的。

1. 过渡激励,提出要求:看,你们多么会学习呀!不仅找到了这么多材料,还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如果你们把自己的感受表演出来,那就更棒了!你们想不想演?[显示“渐渐地……啄我的手指]能把自己的感受演出来吗?好,请你们再读读这段话,边读边尝试着做做动作,想想怎么演才能把感受演出来。

2. 学生自由放声读。

3. 推荐一名学生做小鸟,一名学生做导演,有声有色地读好这段话。老师演作家。要求观众们认真看,准备评议。

4. 评议:哪些动作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5. 演小鸟的同学谈谈自己演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6. 师问小鸟:你一开始就这么信赖我的吗?

[显示填空:我是一只活泼聪明的珍珠鸟。起先,我只在( )活动;随后就在( )飞来飞去;渐渐地,我( );后来,我完全( ),最后我还落到( )睡着了。你瞧,我俩都亲热呀!]

现在,你们都是小珍珠鸟,看着屏幕,自己说说你是怎么和作家成为朋友的。

7. 学生交流。

七、 回到画面,扩展思维。

展示画面。说说小鸟梦到了什么/

八、 总结;

1. 人爱护鸟,鸟信赖人,人鸟和谐地相处在一起,这就是一种—(美好的境界)。它是由什么创造的?对,[显示中心句]所以作家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呼唤——(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2.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人鸟和谐相处的故事,(指板书)作家喜爱珍珠鸟,珍珠鸟信赖作家,其实,人和动物和睦相处的故事还有很多,同学们下课后可以去收集一些,下一课来交流,更深的体会“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