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背影》对中学生写作教学的启示

乐进修 人气:1.22W

吴晗说过:《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却历久传诵,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篇短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了。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朱自清的《背影》对中学生写作教学的启示。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朱自清的《背影》对中学生写作教学的启示

朱自清的《背影》对中学生写作教学的启示

【摘要】: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用词严谨、结构布局缜密、思想感情充沛,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仿写佳品。本文对《背影》进行简析,并论述《背影》对中学生写作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背影》 写作特色;写作教学

《背影》自1925年10月问世以来,经历了将近九十个春秋,以其朴素自然的语言和字里行间流露的父子亲情,一直备受读者喜爱,以致“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

关于创作散文的用意,朱自清先生在散文集《欧游杂记》的序言里说:“是在写给中学生看的”。这点有点像我们今天语文教师的“下水作文”,这样的写作是有明确的目的的,是一种“示范性”的写作。因此,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一种可以被学生拿来当模板的例文。自然,《背影》也一样。

一、《背影》的写作特色

(一)不放松文字

朱自清先生一再强调:“我做到的每一件事,就是不放松文字。”[1]“不放松文字”,这是极其简练、准确的概括,这五个字集中体现了朱先生的散文写作观,是他对写作的深刻认识。我们以《背影》为例,看看作者是如何“不放松文字”的。

文章给人印象最深的要数父亲买橘子时的情形,之所以打动读者,是和作者一连串恰当的动词分不开的。文章中这样写道:“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胖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短短一句话,一连用了“攀”、“缩”“微倾”三个动词,父亲努力的样子就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文字朴素自然,但用词却恰到好处。寥寥几笔,做到了“形”“神”兼备,读者也在朴素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感人至深。

(二) 缜密的结构

关于《背影》的写作,朱自清先生在《写作杂谈》里有这样的叙述:“似乎只有《背影》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也不尽然”,尽管并不费力经营,但因为有“平日的训练”,也就自然有章法,仍然是对文字的“控制”。虽然说文章是感情的自然流露,但是出于作者控制文字的'能力,本文的结构仍是非常缜密的。

文章中的“徐州见父、回家奔丧”的经历。从表面上看,这段文字没有什么特色,只是简简单单地叙述,但是如果和下文联系起来,会发现文章结构之“缜密”。关于第二段的叙述,至少有三点是对下文的承接。第一,家里现在的情境,暗示了父亲最近几年的艰辛;第二,当时的作者正在北京大学读书,养家的重担自然落到父亲一人身上。所以当时他打算让茶房陪儿子到车站,自然是急于谋事,但是最后还是亲自送儿子,可见儿子在他心中的分量。第三,段末一句:“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了下一段。可见作者每写一句话,都是有用意的;每写一段字,都是注意到文章结构的。如此“缜密”的结构,自然能引人入胜。一弦扣着一弦,行文严谨,叙述清晰,上下文一脉相承,让读者回味无穷。

(三)感情的自然流露

《背影》的写作,朱自清先生这样说过:“《背影》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在感情喷发时,‘不曾怎么费力写出的’”。

关于“感情的自然流露”,《背影》里的文字是最好的诠释。文章不论是写自己,亦或是写父亲,毫无矫揉造作之感。文字质朴,叙述简约,娓娓道来,字里行间却是饱含深情。

二、 《背影》对学生写作练习的启示

通过对《背影》的遣词造句、结构布局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分析,意识到写出一篇好的文章至少要从这三个方面下工夫。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注意以下三点:

1. 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良好的写作习惯,需要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对学生不断地重复,只有经过长期的训练才会逐渐培养学生的一些好的行文方式。以《背影》为例,就要强调朱自清先生的“不放松文字”和“缜密的结构”就是他在长期写作过程中形成的良好的写作习惯。

同时,教师也要强调良好习惯的形成,需要长期的艰辛努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奏效。只有经过日积月累,写文章才会有所进步。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锻炼语言文字习惯要有恒心,随时随地当一件事做。正像矫正坐立的姿势一样,要随时随地坐得正、立得正才可以养成坐得正、立得正的习惯。”“决不能到了要坐要立的时候再来想坐立的姿势应该怎样。必须养成坐得正、立得正的习惯,连生理学什么的也绝不想起,这才可以终身受用。”[2]可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对中学生的写作是多么重要。

2. 写作训练上,培养学生仿写文章的能力

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这些作品不仅思想感情充沛、写作语言规范、表达方式更是多种多样,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都是中学生仿写作文的好材料。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从“读”到“写”,以“读”促“写”。

仿写是教师借助范文,通过对范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思路、写作内容等等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之后,使学生慢慢吸收,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样,经过训练的文章,虽然会有些模仿的痕迹,但是已经不再是“机械地模仿”、简单的套作,而是有自己的见解。叶圣陶先生也很重视阅读对写的作用,认为仿写要“学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切记机械模仿,生搬硬套,这也是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仿写作文时应该极其强调的重点。

3. 写作修养上,培养学生“求诚”的写作态度

《背影》之所以成为经典名篇,与文章里作者的“求诚”态度有很大的关系。作者字字句句饱含深情,他把自己生活中的真实经历,作为文章的素材,作者自己也说《背影》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可见,一篇好的文章,必须要有诚恳的、严肃的态度,从真实的原料,写出真诚的、深厚的文字,摒弃那些不可征取、浮游无着的话语。这是《背影》这篇课文触动读者内心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学生写作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写作态度。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做到“求诚”呢?从学生方面来说,必须要加强文德修养,做到作文和做人的统一。作为语文教师,在教授作文时要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不是教他们搜集空话、套话,来拼凑作文。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求诚”的写作态度。

――――――

注释:

[1]朱自清《写作杂谈》,北京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