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其一张九龄的意思

乐进修 人气:8.95K

感遇其一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感遇其一张九龄的意思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感遇其一张九龄的意思

《感遇·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意思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注释

⑴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⑵桂华:桂花,“华”同“花”。

⑶生意:生机勃勃

⑷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

⑸林栖者:山中隐士

⑹ 坐:因而

⑺本心:天性

⑻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

⑨闻风:闻到芳香。

⑩坐:因为。

⑾葳(wei)蕤(rui):枝叶茂盛而纷披。

赏析一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

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慢政事,宠仁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朝政更加腐败。张九龄对此十分不满,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诗人托物言志,以春兰和秋桂的芳洁品质,来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以春兰和秋桂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的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赏析二

春节太忙,但是中国人为什么要那么忙呢?我们从忙碌里收获了什么?

让我们忙里偷闲,重读一下我们学过的《唐诗三百首》。本篇是复习,详细内容可点击文章底部的“阅读全文”。

大家都知道,张九龄的这首诗采用了比兴的手法,歌颂春兰、秋桂,从而抒发诗人的情怀。

然而楚子从来没有读过一篇文章,思考过春兰和秋桂有什么特点。

兰与桂的第一个特点,是值得夸耀的,那就是兰与桂都特别香。这就是中国诗人最推崇的人格。

第二个特点,就有点遗憾了,春天里来百花香,兰叶是最不起眼的;秋天里来瓜果熟,桂花是最细微的。张九龄有一种失落感,有一种被忽略的痛苦。

尽管张九龄是大唐宰相,可是出生于广东边远的地方,不是可值得夸耀的贵族。因此,无论他多么“香”,仍然避免不了被忽略、乃至被遗弃的命运。

这才是这首诗的“眼”。

张九龄是一个十分儒雅的人,每次上朝的时候,手里的笏不是随随便便一拿,而是做一个精致的手工包包装着。唐玄宗喜欢他的时候,夸他有着“九龄风度”。

但是,最后还是找了个不靠谱的理由,贬谪了他。

有人说,这首诗的比兴,是化用了屈原“春兰与秋菊”之句,是用典,因为张九龄是广东人,不了解菊花,才将菊花改成了桂花。

真扯!张宰相在长安做官那么多年,不知道菊花?

要的就是兰花与桂花的奇香扑鼻,那是人格,是操守;要的就是兰叶与桂花的不起眼,那是人生,是际遇。

明白了吗?要的就是这个意思:你可以看不见我,但是这不妨碍我把日子过得跟节日一样啊。

只有这样理解,“草木”两个字的意味才能凸显出来。我本来就是野生的“草木”,不是你皇家花园里的奇葩。但是,我有着我的节操、我的人格。至于你赏不赏识,你看着办吧。

诗虽短小,但用尽全力,结构严谨,不知不觉中,在咏物的背后,讲出了沧桑的人生感悟、讲出了高雅的生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