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时间简史》的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

乐进修 人气:6.52K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关《时间简史》的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时间简史》的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

《时间简史》的读后感1

在喜马拉雅听了《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系统自动给推荐了霍金的《时间简史》。试着听了三章,出乎意料地发现该书写得深入浅出,对原来觉得很玄妙的话题给出了非常简明扼要的叙述,让人脑洞大开。说完全能够听懂那是自欺欺人,但确实让人长了不少见识,了解到现代物理学的一些经典学说。后面一些难懂的章节只是跳着听,特别是基本粒子夸克部分,如同听天书,但终于还是囫囵吞枣听完了。

想起来未来简史作者的一个观点,即未来的宗教一定是来源于科学,其实在在《时间简史》这本书里很多关于宇宙起源时间的讨论都可以说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探索的是我们的世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基本的哲学命题,当然这里没有任何关于意识的讨论,仅仅是从物理的宇宙宏观到粒子微观的讨论,也涉及到了很多科学史的内容。

本质上这还是一本科普读物,向人们介绍物理学前沿的一些理论,但并没有任何数学推演(如果有,那就真成天书了)。而且书中内容也大部分限于作者的研究领域,向美剧《生活大爆炸》里Sheldon研究的弦理论,书中就没有提到(弦理论应该是在时间简史之后诞生的)。

说个书中的小细节:大爆炸理论的重要依据就是天文学家观察到几乎所有星球都在加速离开我们,那这是怎么观测到的呢?其实就是基于很简单的波源在运动中频率的变化(火车由远而近向你驶来时汽笛的声音会变尖),又叫多普勒效应来判断的。既然星球都在加速离开我们,那是不是说明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了呢?作者给了一个很形象比喻:一个正在充气膨胀的气球,在气球上每一个点上看,其他点都在远离自己。

霍金的后半生只能坐在轮椅上靠着机器合成的声音向人们发表些他的见解和预言,比如警告人们不要以向外太空发射电波的方式试图跟外星人联络(中国科幻作家获奖作品《三体》就描述了类似宇宙丛林法则和这样做的后果);还警告机器人的进化远远超出了生物进化的节奏,可能会最终取代人类......

而今,霍金走了,大概上帝怕他泄漏太多天机。

《时间简史》的读后感2

假期到了,老师让我们读两本散文和一本小说,然后任选其二写两篇读后感。然而我感觉读这些浪漫主义的文章属实对人生的意义不大,于是改读了《时间简史》。

《时间简史》给我的感触很大,同时也为我带来了许多问题和猜想,而本文就将探究并说明众猜想之一——宇宙的构成规律。

宇宙的构成是有规律可言的。阅读中,我发现了一个大多数人都发现了的规律:电子绕原子核做的运动就像行星绕恒星做的运动,这就像是在说明宇宙的基本规律是不变的。曾有一句话:“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将这句话与这个规律联系起来,我做出了一个猜想:“是否每个原子都是一个星系,每个星系都是一个原子?”也许这个世界是无限大也是无限小的,在分子中有一个比我们的宇宙小的多的另一个宇宙,而在更大的世界中,也许我们的地球仅仅是一个未被其他生物观测到的质子。如此解释,这个世界仿佛变得很简单,无限大的无数世界和无限小的无数世界相连,从而形成一个无底洞一般的系统,而生命或人类也许只是系统中的“生成物”或“漏洞”。

在读完有关夸克的一章,我更想证明世界并没有科学家们想象的那么复杂了。

第五章《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写道,中子和质子由六种分别叫做“上”、“下”、“奇”、“粲”、“底”、“顶”的夸克构成。换句话说,构成质子和中子的夸克大体上仅仅只有六种。六种夸克通过不同的组合变成不同的中子和质子,从而构成世间万物。这似乎从一个物理问题变成了电脑编程的问题。

读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曾在哈尔滨遇到的一位智者告诉我,可能世界的构成就像电脑编程一样,通过“0”和“1”的不同组合,编出五花八门的事物,组合成宇宙。而我们完全可以想到,六种夸克类似于“0”和“1”一样的编程代码。

可是在一段时间后,我又想到,夸克的内部仍有许多层夸克,于是我推测,最外层的夸克仅仅是已经由最内部的“0”和“1”夸克构成的“001”或者“100”之类的半成品。我们世界的构成代码也许比想象的困难,也可能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更加简单。

那个人还曾说过一个我很认同的观点,就是在人类所能观察到的事物愈接近于无限时,便愈容易产生一种类似于“系统错误”的、无法观测的状态。就拿黑洞为例,物质在坍塌时,质量变得无限大,于是便产生了可以吸入并毁灭一切物质的能力,这多像电脑中出现的BUG!宇宙还有许多无限的东西,例如物理题中经常出现的无限匀速直线运动,反比例函数中的无限接近于0,或是圆周率π……

宇宙无限,无限到小孩子不愿触碰,无限到大人仍在探索。幼稚的我只是在巨人可能错误的结论上利用自己可能错误的理解能力得出可能错误的猜想。

是啊!我也仅仅是会用幼稚的思想表达成熟的见解罢!

《时间简史》的读后感3

《时间简史》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的代表作,这本书刚出版时,它连续在纽约时报畅销榜上保持了一百四十七周,在泰晤士报畅销榜上更是破纪录的保持了两百三十七周,成为了有史以来最畅销的科普类书籍,这本书在二十多年里卖了一千多万册了,到现在应该是已经无法统计了。

不过买书是一回事,买回去读没读是一回事,读完之后有没有读懂又是一回事。虽然霍金已经尽可能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写了,但是很多人还是表示太烧脑细胞了。居然有人问那我就把霍金的书尽量再捋一捋变得更简单易懂。

从古到今,人类一直是在试图了解我们所生存的宇宙。很早以前,有的人觉得宇宙是一个乌龟驮着的塔,有人觉得驮着宇宙的是大象不是乌龟。但是随着人们开始借助望远镜之类的工具观测宇宙,他们就不再满足于用神话故事来解释世界,而是提出了一些早期的宇宙模型。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它行星都绕着地球转。但是后来哥白尼发现我们其实是在绕着太阳转的,再后来科学家们意识到宇宙简直太疯狂了,它一刻都不安生,各种天体都在运动。

到了近现代,天文学家们利用更全面更细致的观测数据,提出了更精确的宇宙模型。然而不管这些模型多么漂亮,从现代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单纯靠这些观测结果,我们最多只能描述这无边无际宇宙中的一片非常渺小的空间,很多更加深入复杂的问题得不到解答,比如说宇宙是什么?他将变成什么样?既然如此,我们怎样才能更全面的理解宇宙呢?答案是依靠计算。在这本书里,霍金就给我们描绘了用这种方式认识的宇宙,介绍了它的结构、起源、发展和最终的命运。

《时间简史》的读后感4

今天,我看了现代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写的著作——《时间简史》。

这本书重点写了我的宇宙、宇宙和时间、量子物理与相对论、黑一洞、时间箭头与时间膨一胀这五个方面。

听说,当时霍金写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全身瘫痪的状态下完成的。我想,霍金已经只有两个手指能动了,但他还是每天坚持阅读。这种坚定的意志力是常人不可有的。在轮椅上的霍金,虽然已经全身瘫痪了,但他的思绪飞出了太阳系,飞向了神秘莫测的黑一洞。

他写出了现代人最喜欢看的《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一洞》,他还发明出了一套科学模组,成为了英国皇家研究院最早的会员。

霍金写的《时间简史》主要介绍了宇宙是怎样由来的到黑一洞的形成。说起黑一洞大家也应该知道,黑一洞是由一颗恒星衰变只后,变成了白矮星,白矮星衰变了之后自然而然就变成了黑一洞。同时黑一洞也是宇宙中密度最大、引力最大的物体,它的大的连光都逃不出它的手掌心。现在我想到了一句名言:成功=99%的努力+1%的天份。就像霍金一样,不断努力,才能成功。

《时间简史》的读后感5

黑洞、大爆炸、相对论、时空。这些词语不禁让我们对现代物理学产生了距离。我们没法直接了解他们的存在,人类自身的局限给宇宙这一古考又年轻的学科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本书的作者霍金是一位富有传奇性的科学家,而他的贡献是在他20年之久被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做出的。

他证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点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变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里,他又指出,黑洞因辐射而越变越小,大爆炸的奇点不但被量子效应所抹平,而且整个宇宙正是起源于此。

读次书的目的不是单纯的研究现代物理学,而是寻找世界存在的真理。同艺术一样自然科学不是简单的描述和解释自然,他乃是自然和我们人类之间互相作用的一个组成部份。

《时间简史》的读后感6

对于高中时期是理科生的我来说,《时间简史》可以说是十分熟悉和陌生的。之所以说熟悉,是因为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难免对其内容及理论有所接触。而之所以说是陌生,主要还是因为平常并不会对这本书有太多想去了解的意愿。而这一次的特色团日活动便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去拜读一下这一部作品。

《时间简史》主要阐述了史蒂芬霍金对宇宙中的各种存在的猜想与推测。其中也不乏理论的阐述与说明。与一般的认识中认为其过于专业而比较难懂所不同,因为其对基础理论的阐述十分详细,所以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难懂。

读完《时间简史》说实话,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学习生活并不会有什么明显的改变。但是我们却也能感受到自己所处的宇宙之伟大与自身的渺小。在更了解世界的同时也能让我们重新考虑一下对自己的定位。

在读完《时间简史》之后,我也对我们所处的世界以及人类未来的可能性重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幻想。可以说,这本书带给我们的不止是科学的知识,甚至带给了我们对未来的期盼。

《时间简史》的读后感7

由于暑假里韩老师让我们再看一本数学故事书,所以上个星期天,我就硬拉着爸爸到上海书城给我买书。我想:一直都十分热爱数学,而且又很喜欢看书的爸爸,一定能为我挑出一本适宜我看的书。果然,爸爸马上为我挑出了一本他中意的书——《时间简史》。

这本《时间简史》是由著名的史蒂芬·霍金所写的。书名叫做《时间简史》,那么书中所写的一切自然是和时间有关的了。为了讲明时间,作者从宇宙开始写起,而后说到空间,而后又说到黑洞,而后再说到虫洞,最后才得到了结论。书中的语言都充满了知识性与专业性,让我感到懵懵懂懂的。虽然如此,但我似乎也了解到了时间。如果让我结合书中的话来谈谈时间,那我会说:时间确实可以是一种物质,因为万物皆是物质,如果时间不是物质,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很明显,它对于我们无比重要,我们也无法离开时间。用书中的一句深奥经典的话来概括时间:时间也许是不朽的,至少在我们这些生命短暂的物质看来,那确实是不朽的,它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产生一个点,就这样无数个点连接在一起,变成线,变成面,就无限制地编织下去,直到宇宙的结束,如果那宇宙没有结束,也就继续不朽地编织下去,做那宇宙创造者的寿衣。

我觉得这本书不太适合我看,毕竟我还没有学过物理,对书中所说的一切都还不理解,但我知道,这是一本对我们人类来讲相当重要的书。我想:等我长大一点了之后,再读一遍这本书,到时候一定能掌握书中所说的知识。

《时间简史》的读后感8

读过霍老的专著之后,却让我思维开阔万千。霍老的宇宙观从时间开始,辞海中的宇宙是所有时间和空间的总和。但霍金认为,时间是与物体的运动速度相关的,相对论早有论述。时间与宇宙的开始有关,宇宙开始之前的时间对我们的认识没有意义。宇宙开始于一个奇点。空间和时间始于大爆炸,其后宇宙一直在持续膨胀。宇宙膨胀的主要证据来源于哈勃的天体观察,红移现象证明恒星正在离我们远去。而且,离我们越远的天体,离开我们的速度也越快。

传统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是静态的,牛顿的万有引力是静态宇宙的核心理论,认为物体的运动和位置是可以根据物理规律来预测的。但是万有引力必然导致天体的坍塌。从万有引力必然得出膨胀宇宙的结论。但是,从牛顿到爱因斯坦,静态的宇宙观束缚了他们的思想。无限的世界超出了我们的认识范围。霍金认为,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并且不能超越我们这个“宇宙”。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出发,在光速的范围内产生了一个四维的时间、空间椎体。人类的认识不能超越这个椎体,因为不能超越光速。这个椎体就是我们的宇宙。从哲学意义上看,霍金的宇宙观也对人们的思想冲击甚大。为何先进的思想都是从西方传入我国,这与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穷文富武”,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开展开学研究是不可能的。法布尔、达尔文的例子都很好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了,产生了富裕阶层。未来30年内,我国肯定可以产生影响世界的科学家。

《时间简史》的读后感9

第一次读这本闻名遐迩的书时大一上学期,终于可以有机会读了。其实之前一直都听别人说起过,只是就是没有下定决心去找来看。很庆幸自己是个大学生,可以光明正大地泡图书馆。

这本书最著名的似乎就是有关黑洞的研究了,的确,这本书讲得十分精彩,但是和黑洞相关联的还有宇宙的起源和终结之谜,以及这个世界的物质组成,林林总总,加上很多奇怪的新而复杂的科学名词,薄薄的一本书我得要重重复复地摸索,呵呵,对比起霍金广阔无垠的思想,用摸索这词似乎是太抬举我了。现在想来,有关黑洞的言论我已经记不大清楚了,但是,从观察星体和复杂的计算中得出宇宙的终极之谜真是让人叹为观止,这感觉就像看一潭湖水便知人间世事一样,观沧海之一粟而知天下事,由小见大也条一个寻找真理的道路。

正反物质在高中的时候曾经让我很感兴趣,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个著名的猜想:某天,当你看到另一个反物质的你向你走来的时候,千万不要握手,否则你俩将会相互湮灭,化作一刹耀眼的光芒,永远消失。原来科学也可以如此地浪漫,如此地带有诗意。

最激动人心的该是穿越时光的部分了,从小就天真地问究竟是否可以穿越到未来,带回些什么新奇有趣的东西,逐渐长大了就开始想要回到过去了,尤其是听说的恢弘历史事件多了,种种儿女情长,让过去的残留隐现动人心魄的魅力。他说,时光穿越的突破口该是缩成很小很小,以至于几乎不可能把它找出来,但是未来的事情,谁知道呢?或许真让人类给找着了。正如从现代人的角度看,古人猿是多么的愚蠢一样,将来我们的智力是注定被蔑视的。

你现在看到的星光只不过是属于遥远星体的过去罢了。我这么一个人,在偌大的宇宙中,生命倏忽一瞬,要怎么寻找属于我的价值呢?

《时间简史》的读后感10

时间是什么,时间有没有尽头,宇宙从何而来……这些问题,我们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也不会去研究。但有一个人,却热衷于这类的科学研究,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史蒂芬·霍金。

如书上说的,命运对霍金十分残酷。1963年,21岁的霍金在剑桥大学就读时,患上了卢伽雷氏症,导致全身瘫痪。1985年,他又因肺炎做了手术,从此不能说话。40年过去了,霍金的身体已严重变形,只得终身坐在轮椅上,只能用全身唯一能活动的三根手指叩击语音合成器来说话。尽管如此,他还是没有向病魔屈服,没有像命运屈服,更没有向生活屈服。他坐在轮椅上,却完成了连健全人都完成不了的事。从宇宙大爆炸到黑洞的奥秘,哪一样不是高深莫测,但他却在里面任意“翱翔”而不迷路。并且根据自己的推算写出了科学巨著《大设计》《果壳中的宇宙》《时间简史》等等。可以说,病魔禁锢了他的身体,却没有禁锢住他的思想。

我十分佩服霍金,佩服他的人格力量,也佩服他的学术广泛。他在轮椅上做了四十年,却从来没有忘记过学习。也许,正是这种精神,才能让他成为“宇宙之王”他这种精神,是我们许多人都熟悉但却没有的。从这位科学巨匠的身上,我不仅看到了热爱学习,不屈不挠的精神。还学到了不向命运低头的品质。事实上,我们很多时候会被命运束缚,但只要像霍金那样束缚命运,就是一个成功者。

而我读的《时间简史》和那些其它的科学巨著比起来,当然是冰山一角。但当你翻开他时,哪一页不是如同珠穆朗玛峰那样“难以攀登”。以至于你读完时,每一页上都画满了问号。这样的著作,除了霍金,恐怕就只有牛顿才能书写了。

《时间简史》中,精彩的知识很多,而且还有很多的设想。这些设想虽异想天开,但却能让无数人难以捉摸。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黑洞这一章,书上说:“一个收缩的恒星增长的引力场对周围空间的效应可以将想象的空间具体化为一张敏感的弹性的纸。物质越重,凹入处就越深。此处见到的最终引力内爆代表黑洞的奇性。”这句话,到现在我都无法理解,但它却体现了《时间简史》的高深莫测。

《时间简史》把时间和宇宙用文字书写了出来,他让我们能更深的了解宇宙,发现宇宙。是一部耐人寻味的巨著。虽然读《时间简史》可能像在读小说,随便就能阅览完,却只能读懂九牛一毛。但只要不断的学习,我相信,我一定能读完他所有的“毫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