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家乡的民俗作文合集6篇

乐进修 人气:1.58W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乡的民俗作文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家乡的民俗作文合集6篇

家乡的民俗作文 篇1

春节期间,东莞常平将与珠玑古巷联手举办首届东莞(珠玑古巷)民间艺术节,有着20xx多年历史的“舞春牛”将作为古巷民间艺术重头戏被列入邀请名列。但由于“春牛”只剩下旧牛头、队伍难于组织等原因而难以成行。

为让人们欣赏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代表作之一的“舞春牛”,承办方隐贤山庄又利用元旦假期,走遍了南粤大地。但是“春牛”再也难于舞起来,民间艺术界人士担心舞春牛从此成为绝唱。

古巷“春牛”难于成行

将在春节期间举办的东莞(珠玑古巷)首届民间艺术节集纳了装故事、舞春牛、姓氏文化展览、客家婚俗表演等多个文化艺术项目。为确保这些有着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民间艺术早日组团南下,承办方隐贤山庄派出人员专门前往南雄,协助古巷民间艺术团组织表演队伍,修复民间艺术道具。

工作人员来到“舞春牛”的古巷廖屋村,“舞春牛”传人、舞了30多年牛头,今年已经50多岁的廖师傅带着工作人员来到存放“春牛”的祖屋。工作人员看到,“春牛”只剩2个彩色的牛头与两副木犁,牛身已经难寻踪影了。

据廖师傅介绍,牛身先用竹篾扎成框架,再在框架外糊纸贴布制成,极易破烂,几乎舞一次就要重新制作。因为很多年没有舞“春牛”了,“春牛”也只剩下旧牛头。对于此次南下东莞参加民间艺术节,廖师傅表示难于成行,因为修复“春牛”不容易,会扎“春牛”的民间艺人少之又少。而且加上演员、鼓乐队员、唱春牛的艺人,整支队伍人员要有25~30人左右。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南下珠三角务工,要等到春节才能回来,村里只剩下几名上了年纪的队员,根本无法排练。廖师傅颇为遗憾地说,这些年以来,几乎没有舞过“春牛”了。

“舞春牛”已退出历史舞台

面对古巷“春牛”的困境,承办方又致电与派人到省内其他有“舞春牛”的地区联系。记者了解到,隐贤山庄的“春牛”寻找队伍先后到了南粤大地的紫金、罗定、连平、连州、信宜、连南等曾经有“春牛舞”的地方,结果几乎都是一样,难于组织队伍参加。有的像珠玑古巷一样只剩下旧牛头,有的只有“春牛”没有队伍,有的只剩下过去“舞春牛”的相片,除了老一辈艺人口中的记忆几乎什么都没有了。曾经盛极一时的艺术队伍也只剩下几名上了年纪的老艺人。

家乡的民俗作文 篇2

元宵节,是一个温馨,充满爱的节日。元宵节在我的家乡有些特别的习俗,这也要从一个传说说起……

正月十五是农历的元月,古人把“夜”称之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在元宵节,有许多习俗,比如说吃汤圆、赏灯、猜灯谜等许多习俗。

在我的家乡,元宵节做汤圆是元宵节最让人兴奋的事情了吧!开始,我认为做汤圆太容易了,后来才发现其实还挺难的。让我来说一下我们是如何做的吧!

我们需要准备一些糯米粉,些许芝麻,一点面粉,适量的水,还有猪油。首先,把黑芝麻在小石磨里磨成芝麻粉,加少许糖,再把大块的猪油放入慢慢搅拌均匀。真没想到,磨了十分钟,我就感觉手臂酸得就快断了。接下来,在糯米粉中加入水,揉成一个大大的球,再发酵30分钟……

哈哈,一切准备就绪,我们要开始最关键的包汤圆的环节!这可是最难,并且最重要的一步啊!我们把芝麻馅放入摊平的汤圆皮上,一边转一边将汤圆皮裹起来,最后变成了一个圆子。我连试了三次,都失败了。我问奶奶怎么办?奶奶说:“是你包的芝麻馅太大了,而你的皮太小了。只需要控制好比例就没问题啦!”我恍然大悟。看来奶奶做汤圆的经验已经炉火纯青了。这下子我连续成功做了五个,一个个堪称完美。最后,我们把做完的汤圆放到锅子里煮十分钟。煮熟后,我们一起开心地品尝起来,真的太美味了啊!

这就我们家乡的元宵风俗。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但让我学习到了制作手工食品的经验,也让我们一家人在元宵佳节,其乐融融,欢聚一堂。

家乡的民俗作文 篇3

在我们家乡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活动——炼火,又称“踩火”。

一天晚上,天下着蒙蒙细雨,我和爸爸妈妈兴高采烈地去看炼火,前来观看炼火的人,有来自浙江省电视台,金华、磐安电视台的记者,有来自各乡的广大村民,还有我的同学亲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炼火就要开始了,十一位男子汉赤膊上阵。他们先到小溪洗身子,大概是去邪吧!过了十几分钟,一位老爷爷把“圣水”吸进嘴巴里做了一个动作,然后把“圣水”吐进“圣火”里,老爷爷带领他们从东走到西,又从西走到东,又从北走到南,还从南走到北,绕了一个圈。炼火正式开始了,男子汉们接二连三地冲向“圣火”,赤膊、洗脚,高歌狂舞,大声呐喊,冲进通红的火炭,那动作粗糙有力。好似驱赶妖魔鬼怪,祛瘟去邪,避祸消灾。

炼火一步一步推向高潮,短短地二三十分钟时间,就把一堆熊熊“圣火”炼平了。火焰熊熊升起,人们欢呼着,蹦跳着,这声音震耳欲聋,传遍了整个古老的村庄、传遍了整个磐安县城,传遍了大江南北。

炼火的场面刻在了人们的心理,据道家说“炼火”是修炼成“真果”的必经之途。含有“上刀山下火海,历尽千辛万苦,不畏艰险”之意。又有借助某种自然界的神秘力量去驱除一切妖魔鬼怪的企图。对民间来说则好愿之意。能保一方平安,所以炼火能千古流传。成为一年一度的民间活动,民族文化。更为双峰乡质朴勤劳的人们增添了一份和谐的乐园。

家乡的民俗作文 篇4

说到我家乡过年的民俗,那数最隆重的可谓是过年了,过新年了,也可以算是最忙的时候了,也是最快乐时光了,因为可以玩那些只有过年才有的炮啊什么的,还可以拿红包,自己看着那说厚不厚,说薄不薄的红包,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也有一种奇怪的‘伤感’。

要数最忙的就是过年了。过年的前一两个星期都要准备好过年的必备品——如鞭炮啊,新衣服啊,“祭品”啊,等等所象征过年的东西,都要一一准备好,准备好了以后等到过年了就要去永思堂了。

永思堂?你可能不知道永思堂是什么东西,恩,大概是以前古人为了“祭神”吧?对了蔡氏的人就去蔡氏的永思堂,某氏的人就去某氏的永思堂,反正,只要是百家姓里的一个姓,几乎都有,不过村里有什么姓氏才会建那所属性氏的永思堂,好像早在以前就搞定了这件事。

过年是从除夕开始的,除夕一到,早上就要起来准备好今天要拜的东西,到了中午,就是洗澡时间了,你会发现打开水龙头是没有水的,为什么呢,拜托,这是全村,全镇甚至全区全市大家所‘统一的洗澡时间’,好像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了。接下来,去玩永思堂以后就跟其他地方(国内的……)差不多咯,放鞭炮,穿新衣,贴春联,千篇一律的感觉。

我家乡是这样过年的,你的家乡呢?

家乡的民俗作文 篇5

你见过“跑灯”吗?这是我老家井陉县灯会的民俗活动,灯笼像扇子合上的样子,下面有一个木棍,然后在灯笼上画上画,把里面的蜡烛点上,前面有一个人先领着走一段,然后再跑,如果蜡烛灭了,就算输了。

这是春节的一天晚上,村里举行跑灯比赛。我哥哥张震和两个赛手举着跑灯准备出发,他的灯笼是玉米图案的。这时周围来了许多人,老太太、老爷爷和小孩们喊着“加油!”我哥哥有些紧张,一会儿站着,一会儿又蹲着,我跟哥哥说:“只要前进,不管灭不灭,都要走。”

“预备——开始!”哥哥猛地冲出去,蜡烛差点灭了,他跑得很快,大家都喊着加油……他们拐过路口不见了。大家兴奋地议论着,有人说:“谁会是第一呢?”有的说:“希望我家孩子是第一。”……

过了好半天,只见他们跑回来了,哥哥跑在最前面,面带笑容。他跑到终点,大家都围着我哥哥,高高举起了灯笼,我心里高兴而自豪。

别人都说:“张震赢了,恭喜恭喜!”我哥哥得了第一名,我和哥哥都得了奖品。

家乡的民俗作文 篇6

我的家乡在赣县,它位于江西省五大河流之一――赣江河畔,也有着许多民俗文化,而其中,美食,最具有代表性。

黄元米果算是美食中的极品了,它的制作有的地区还保留着传统的做法――制作黄元米果要先用黄元柴灰加开水过滤成灰水,冷却后浸米一夜,次日用甑蒸熟成饭,再将饭拌灰水,然后将这一大团的'黄糯米放在一个类似于碗状的石器中,由几个人用木槌轮流敲打。完成上面的工作后,再用一根细绳来分解成一块一块金灿灿的黄元米果,再把这些米果放进一罐灰水中,可以保存三四个月,可随时取出来吃。那味道,简直是回味无穷啊!每当过年时有客人来了,总会送几块美味的黄元米果作为礼物。

还有一种美食――米粉鱼,是我们赣南的特产。那味道,简直是一流的,绝对让品尝者赞不绝口。米粉鱼的做法也是简单的。先将用米粉拌好的鱼块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粉干上,再将它们放进一个蒸笼即可我家乡的民俗文化作文我家乡的民俗文化作文。待蒸好以后,一笼香喷喷的米粉鱼便出炉了。不论是粉干还是粉干上的鱼块,都是十分美味的。

这就是我家乡比较典型的民俗文化――美食的一小部分。我们赣县虽是一个小城市,但我爱这里,爱这里的民俗文化,从而胜过其他的大城市。这就是我家乡的民俗文化了。

中国各地都有各自的过节民俗,而我的老家,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这里的春节与别的地方截然不同。

在云霄,春节期间忌讲不吉利的话,万一小孩无知,说了不吉利的话,要用纸巾拭嘴。同时忌吵嘴打骂和摔破碗碟,万一不小心打破碗盘,要将碎片收集起来放进石臼里,口中念“岁岁平安”,借“碎”与“岁”谐音来化凶为吉,保持祥和欢乐的气象。

正月初一子时新年开始,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称为“开正”,还要在门前备清茶、糖果,焚香,称为“拜正”。初一日人人早起,穿新衣服烧香点烛,祭拜天地祖先

小辈向长辈拜年,长辈随即赐以红包。

在“开正”的时候,家人都要吃点红糖线面汤。糖,意为甜蜜;线面,意为长寿,即祈求全家幸福长寿。

初一日不吃粥,以免往后出门遇雨;不往户外倒垃圾,忌“财气外泄”。此外还有不不讨债,不打骂孩子等禁忌。

怎么样?云霄的春节既讲究又别有一番风趣吧!除此之外,大家还可以在网络、书籍上多多了解一些异地的习俗,多丰富自己的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