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园中诗意的活着(之二)----读《桃花源记》有感 教师随笔

乐进修 人气:2.93W

                                    庆阳六中    魏艳萍

在田园中诗意的活着(之二)----读《桃花源记》有感 教师随笔

庄子曾说:天下之人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皆为名往。东晋诗人陶渊明虽家境贫寒,却“不为五斗米折腰”,即表明不为利累。寒窗苦读,步入仕途,却毅然挂冠而去,亦表明不被名牵。在庸庸官场幻想过,挣扎过,五次做官,五次辞官,为了兼济天下苍生他尽力了。但仅凭一介地方官要想凭借政治实现伟大抱负,在东晋“天下名士,少有全者”的黑暗现实下,何其困难。陶渊明不会为此痛苦无望地活着,也不会扬其波,助其澜,扭曲地活着,他要坚守自己的高洁情操。

    陶渊明清醒地,坚定地走了。他那坚毅的背影,给东晋权贵惊愕的脸上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得整个王朝都痛了。

东晋的官场不适合文人生存,抑或文人不适应东晋的官场游戏。较之东晋那些死于残酷政治斗争中的文人而言,陶渊明的离去是智慧的。他没有因此浑浑噩噩,一蹶不振,也没有像李白那样洒脱中有一丝隐隐的痛。他回归田园,重拾笔杆,用浓浓墨香融入自然,抒写“悠然见南山”的清雅,心境升华的澄澈明净。文人拿起笔杆,怎能算是退缩,他只不过是换了一种生存状态,活出了一个真真切切的陶渊明,一个纯粹的诗人陶渊明。

躬耕田园的艰辛他不是不懂得,行走在南亩的田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换来的却是“草盛豆苗稀”,但他不会后悔。身体的劳累,生活的拮据,算得了什么,最终被他升华成一篇篇诗作,流传千古,开创了“田园诗派”。他舒展地活着,活出了菊的姿态,为归隐文人营造了一个温馨的精神家园。从此,南亩多了一位躬耕诗人,历史多了一个灵性歌者。

 

张伟